诫子书词类活用现象(诫子书词类活用)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诫子书词类活用现象,诫子书词类活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词多意:学:“夫学须静也”和“非学无以广才”以及“才须学也” 的“学”都是学习的意思.而 “非志无以成学”的“学”是学业成就的意思. 通假字:(可以算是吧~)澹薄:同“淡泊”,心情恬淡,不慕名利。
2、 古今异意字:宁静:在次文中指安静,精力集中。
3、而现代文中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4、“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险”字:古文中意思为轻浮。
5、而现代文中为危险,不安全的意思。
6、“淫慢则不能励精”中的“慢”字:文中译为怠惰散漫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慢”是指速度缓慢,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的“广”:现代文中为广阔,广大,多的意思。
7、活用为使……广的意思,即为增长的意思,双重否定句式。
8、比如“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倒装句好象都没见~~词的灵魂----词义 学习认字,如果只知道它的读音,不懂得它表示的意思,不能算真正掌握。
10、同样,一个词如果只有音,而不表示任何意思,那么就只是空洞的声音。
11、有了词义,才成为活生生的词,可见词义是词的灵魂。
12、 随着知识的增多,我们会慢慢发现,许多词都不只有一个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13、有几个不用的含义就叫有几个义项。
14、分析这些义项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趣的。
15、 一个词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
16、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17、本义和众多的引申义组成了整个词义系统。
18、对一个词的词义系统掌握得越全面、越完整,那么,对这个词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运用得也就越准确,越灵活。
19、 绝大多数词都不止一种意义,但组词成句之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只表示一个意义。
20、究竟按哪个意义来理解才正确呢?这就需要根据全句的意思来确定。
21、如“铁”这个词既可以指“钢铁”,又可以表示“坚硬”的意思。
22、在“他爱吃铁蚕豆”这句话中,如果把“铁蚕豆”理解为“钢铁制成的蚕豆”,那就会被别人当笑话了。
23、因为在这句话中,“铁”字前后的词已经给它作了限制,让它只能表示“坚硬”的意思。
24、由此可见,句子中任何一个词都只能表示一个符合全句要求的具体的含义。
25、二、语言大厦的基础·词义的发展变化词义的发展变化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语的词汇在不断变化,其中词义的发展变化最明显,主要表现为词义的缩小、扩大和转移三种形式。
26、 在古代,人们用“瓦”字表示一切用陶土烧制成的器物,不仅指屋顶的瓦片,也可指纺线用的纺锤,因为那时的纺锤是用陶土烧成的。
27、在古代,纺线织布是女子的主要劳动,于是人们就把生女孩子叫做“弄瓦之喜”。
28、而现代,“瓦”只指盖在屋顶上的瓦片,与古代“瓦”的含义相比,指示的范围要小得多,这叫词义的缩小。
29、 相反,有的词义却扩大了。
30、如“河”这个词,原来专指黄河,可现在却泛指一切河流。
31、 还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
32、如”涕“,古代指眼睛里流出的泪水,可现在却指鼻涕。
33、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涕泗滂沱“的含义弄错。
34、 词义的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来的。
35、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发展,但不能、也没有必要为这些新的事物或新的认识都创造一个新词,因此就用缩小、扩大或转移词义的办法来适应新的需要。
36、词义派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也随着增强,新的词语不断出现。
37、这些新词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当旧词引申到距离本义较远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就脱离原词而独立,成为一个另含新义的新词,这叫词义的派生。
38、 汉语词义的派生,只能是词的整体的变化,即在原始词的基础上派生出一个词形。
39、这个派生出的新词与原始词形体不同,但音义却相关。
40、 如: 扇----搧(用扇子搧动) 沽(买、卖)----贾(gǔ)(做买卖的人) 广(宽阔广大)----扩(扩大宽广) 黑(黑色)----墨(黑色的墨) 词义派生的情况多种多样。
41、从词性来讲,可以从名词派生出动词,也可以从动词派生出名词;可以从形容词派生出名词,也可以从名词派生出形容词。
42、从声音上讲,派生词与原词之间有的同音,有的仅仅是声调发生了变化,有的则是圣母或韵母发生了变化。
43、 汉语的派生词多数是容易认识的,如咽喉的“咽”派生出下“嚥”等。
44、但由于派生词产生在古代,只有从古代的读音上才能正确判断它们声音上的联系,而不能用今天的读音去衡量,因此,要辨识它们多了一个困难。
45、如“背”与“负”,在今音上差别很大,不懂古音的人很难看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46、 二、语言大厦的基础·丰富词汇的途径丰富词汇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前进,生活在不断更新,要求词汇也不断地丰富,以正确表达各种事物、各种概念。
47、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途径主要有四条。
48、 一是吸收文言文中有生命力有表达力的词语。
49、比如含有讽刺意味的“小朝廷”、“土皇帝”、“衙门”、“钦差大臣”;含有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的“父母”、“诞辰”、“铭记”、“遵循”;意义相近的“黎明”、“拂晓”(早晨);“企图”、“觊觎”(希望)。
50、 二是选取方言中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51、如上海话中的“名堂”、“瘪三”、“煞有介事”。
52、 三是引进外国语中的词语。
53、如“积极”、“消极”、“抽象”、“具体”、“克服”、“关于”这些词语来自日语;“麦克风”、“奥林匹克”、“托拉斯”来自英语;“啤酒”、“卡车”、“霓虹灯”是从英语中通过音义结合翻译过来的。
54、 四 是借用社会习惯语,包括各行各业的行业用语和术语。
55、如军事术语“进军”、“突击”、“掉队”;化学术语“腐蚀”、“渗透”;医学术语“感染”、“消化”。
56、用来说明思想、行为、形状、性格等方面的情况,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普通话中的一般词汇。
57、 此外,普通话还从少数民族语言中吸收养料。
58、比如“哈达”来自藏语,“戈壁”来自蒙语。
59、同时人民不断创造新词,开辟富有时代色彩的词汇之路。
60、如“四化”、“责任制”、“方便面”、“万元户”、“敬老院” 等。
61、二、语言大厦的基础·模糊语义模糊语义 有一位中医,让八个实习医生给八个病人的“手”上贴膏药,结果八个实习医生贴的部位都不一样:有的贴手指,有的贴手掌,有的贴手背,也有的贴手腕甚至小臂.......。
62、这故事当然是编造的,却说明了一个问题:究竟上肢的那一部分叫做手,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界线。
63、从这个角度讲,“手”所表示的概念是模糊的。
64、语言中的这种模糊语义,属于模糊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65、 在日常的语言中,有许多词都带有模糊性质。
66、如“高、矮”,“冷、热”,“长、短”,“软、硬”,“胖、瘦”是无对意义特点十分鲜明的反义词,但要找到它们之间准确的界限却非常困难:长到怎样才算高,怎样又算矮,很难说清楚。
67、我们可以拿人的身材来举例子。
68、大家都承认长到1.90米一定算“高”,长不到1.50米一定算“矮”,可是在这中间的高度怎么确定呢?假如你认为1.75米就算“高”,那么174米就不算马?1.74999米呢?说不准吧?这是因为,高和矮所表示的概念只有中心意义才是清晰的,而外延部分却是宽泛的、模糊的。
69、 模糊语义并不影响我们说话的准确性。
70、形容一个人“浓眉大眼”,不会因为“浓”和“大”具有模糊性而使人想象不出这个人的模样;相反,过分精确的话反而会让人感到滑稽。
71、假如有人在文章中这样描写一个人的长相:“他身高1.756米,从外眼角到内眼角为0.032米,眉长0.0431米,有眉毛424跟......”那就不成话了。
72、 三、语言的发展和交流·水和“窝头”----音义巧合水和“窝头”----音义巧合 明明是水,英国人偏要叫它“窝头”(water);明明是五个,法国人非要管叫它“三个”(cinq);明明是鞋,日本人偏要管它叫“裤子”(クツ)----据说这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初次听到外国人讲话时的感受。
73、在这个老太太看来,语音和所表达的事物完全是一回事,“水”这种东西只能叫做shuǐ,而不能叫water或是别的什么,于是就产生了误会。
74、其实,事物叫什么名称,完全是约定俗成的。
75、如果当初有人管“水”叫“窝头”,大家都跟着这么叫,时间一长,那么水这种东西也就叫“窝头”了。
76、 时间需要命名的事物是无限的,但一种语言里的“音位”----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总是有限的,所以同一个声音在不同的语言里可以表达不同的事物。
77、比如 [ʃu:]这个读音,在中文里指不能吃也不能穿的“树”,而在法文里却是“圆白菜”,在英文里又是“鞋”的音了。
78、同一个声音甚至在同一种语言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事物,如汉语的“湖”和“狐”。
79、 既然语言给事物命名时带有任意性,那为什么我们觉得有些语言之间还很相像呢?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80、第一,它们可能是从同一种原始语言分化而来的。
81、例如英语和俄语;第二,它们可能在历史上有过文化接触,例如汉语和日语。
82、第一个原因所造成的“相像的”词叫“同源词”,一般数量比较多;第二个原因所造成的“相像的”词叫“借词”,数量相对少些。
83、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84、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85、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86、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87、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88、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
89、多义词是“单义词”的对称。
90、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91、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使新旧词义并存。
92、一词多意:学:“夫学须静也”和“非学无以广才”以及“才须学也” 的“学”都是学习的意思.而 “非志无以成学”的“学”是学业成就的意思. 通假字:(可以算是吧~)澹薄:同“淡泊”,心情恬淡,不慕名利。
93、 古今异意字:宁静:在次文中指安静,精力集中。
94、而现代文中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95、“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险”字:古文中意思为轻浮。
96、而现代文中为危险,不安全的意思。
97、“淫慢则不能励精”中的“慢”字:文中译为怠惰散漫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慢”是指速度缓慢,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的“广”:现代文中为广阔,广大,多的意思。
98、活用为使……广的意思,即为增长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式。
99、比如“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00、”倒装句好象都没见~一词多义:1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以(连词,因为)2行(操守,品德)行(走路)3成(达到,成就)成(成为,变成)古今异义1慢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2治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3险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词类活用1广(形容词做动词,增长)2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目标)。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