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资治通鉴》晋纪。
2、 王氏当时是一个豪门大族,王导有一个亲兄弟叫王敦,时任江州牧军,兼荆州刺史。
3、在祖逖死后,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买朝庭的账,对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有时还直接跟中央对着干。
4、晋元帝很是恼火。
5、此时晋元帝宠信刘槐刁协两人,对这二人言听计从。
6、王敦认为自己比刘槐刁协二人能干,却不受元帝重用,于是起兵造反,两万精兵,直扑京城,晋元帝大惊。
7、 此时刘槐向晋元帝建议,将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员一律处死。
8、王导听说后,大为惊恐。
9、于是王导带着有官职的宗族子弟二十几个人,亲自到晋元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了王敦这个叛臣逆子,但是我们一心为公,绝对忠于陛下。
10、不仅如此,此后每天,王导都带着这二十几个人,到殿前站着,以示清白,没有通敌。
11、 一天,王导等人正站着的时候,晋元帝宣周伯仁进见,周伯仁从王导他们面前经过。
12、王导说,“我家100多口人,就靠你了!”熟料那周伯仁理也不理,就进去了。
13、周伯仁见了晋元帝,极力替王导开脱,说王导一向忠心,绝对不会跟王敦一起造反。
14、晋元帝觉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一起吃饭。
15、周伯仁好酒,喝得稀里糊涂,这才告辞出来。
16、此时王导他们不知里面情况怎么样,还一直在外面站着呢。
17、见周伯仁出来了,又低声下气,连叫“伯仁,伯仁”,结果周伯仁正眼没瞧他们,摇摇晃晃就回家了。
18、到了家又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
19、 王导见周伯仁如此怀疑周伯仁向晋元帝说了自己的坏话了呢。
20、 王敦二万精兵打得刘槐几万大军溃不成行,一路直逼,占了京城。
21、晋元帝一看不好,忙着对王敦封官许愿。
22、王敦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敦总揽朝政,大开杀戮了,周伯仁也不例外。
23、周伯仁当时是两大才子之一啊,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劝王敦不要杀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导一眼,王导一声不吭。
24、于是王敦大手一挥,杀!于是周伯仁人头落地。
25、 后来王导看到周伯仁的奏折,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就是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由来.。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