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观书)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观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2、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①.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
4、②.渠:它。
5、指方塘里的水。
6、③.清如许:这样清澈。
7、④.为:因为。
8、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9、⑤哪得:怎么会。
10、 ⑥鉴:镜子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蓝天白云的影子倒映在吃面上,来回移动。
11、请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12、《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13、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14、(古文中,“艨艟”也可作“蒙冲”)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15、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16、赞同1.《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17、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8、①.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
19、②.渠:它。
20、指方塘里的水。
21、③.清如许:这样清澈。
22、④.为:因为。
23、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24、⑤哪得:怎么会。
25、 ⑥鉴:镜子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蓝天白云的影子倒映在吃面上,来回移动。
26、请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27、《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28、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29、(古文中,“艨艟”也可作“蒙冲”)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30、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31、《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32、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3、①.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
34、②.渠:它。
35、指方塘里的水。
36、③.清如许:这样清澈。
37、④.为:因为。
38、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9、⑤哪得:怎么会。
40、 ⑥鉴:镜子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蓝天白云的影子倒映在吃面上,来回移动。
41、请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42、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首七绝。
43、如果搁起题目,单看那四句诗,完全可以当做一首即景诗来欣赏-----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潭清波碧水,映照着天空中飘游的云朵,灿烂的阳光,间或有飞鸟蛱蝶翩翩掠过, 有落花款款飞舞、、、、、真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图画! ---那位留连忘返的诗人,欣然自语:为何会有如此这般澄澈如镜的山光水色呢?那是因为它的源头,有一 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滚滚而来、、、、、、 然而,我们联系诗的题目来看,却明明是“观书有感”,而非即景之作!也就是说,诗人另有更深的寓意 在,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里的“半亩方塘”,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心,人的大脑。
44、 也许,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的大脑,我们思维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敞开胸怀,面 向大自然,去读“无字的书”,与“天光云影共徘徊”,接受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日新月异的新知识。
45、惟有 如此,一个人才能保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永远生机勃勃,活到老学到老,才永远不会有 “江郎才尽”之憾! 其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6、 这里的“半亩方塘”,可以理解为“书本知识”。
47、我们学 到的书本知识,必需放到现实社会实际,放到大自然中去,才能使“死”的书本知识学问,变为活的知识,活 的学问;才会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不断得到“活水”的补充,才能不落后于人类的发展进步。
48、 人类社会进步到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49、即使你是一个博士,一个大学问家,如果不学习新的知 识,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接受来自外面的“活水”,同样会被淘汰,成为落伍者。
50、 朱子“皓首穷经”,毕生孜孜于学问。
51、他的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是一首内涵丰富的哲理诗。
52、而 一首好的哲理诗,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而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
53、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54、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曰中流自在行。
55、 宋代诗人作诗多议论,少形象,而朱熹这首《观书有感》(又名《泛舟》)却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56、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兴,寄托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读之见情趣,思之觉深邃。
57、字面上,它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
58、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
59、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
60、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
61、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
62、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63、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
64、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
65、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
66、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
67、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到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 朱熹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是同他的学问根底分不开的。
68、他是位教育家、哲学家,他与程颢、程颐共创关于理气关系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即“程 朱理学”。
69、他勤奋好学,学问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
70、 《观书有感》就是出自他亲身体验得出的独特感受。
7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蓝天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来回移动。
72、请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73、《观书有感》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74、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75、①.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
76、②.渠:它。
77、指方塘里的水。
78、③.清如许:这样清澈。
79、④.为:因为。
80、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81、⑤哪得:怎么会。
82、 ⑥鉴:镜子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蓝天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来回移动。
83、请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84、《观书有感》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85、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86、①.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
87、②.渠:它。
88、指方塘里的水。
89、③.清如许:这样清澈。
90、④.为:因为。
91、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92、⑤哪得:怎么会。
93、 ⑥鉴:镜子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蓝天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来回移动。
94、请问这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