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具体篇目(赋比兴的含义)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赋比兴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具体篇目,赋比兴的含义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赋、比、兴是古人根据《诗经》中的作品所总结出来的三种表现手法。
3、以前在讨论诗歌创作特点时,常常把比、兴作为诗歌创作形象思维的代称,对于“赋”则不太论及;即使附带论及时,也往往把“赋”看作是“直陈其事”,似乎在诗歌中不是什么值得重视的艺术方法,甚至认为是一种脱离或忽视形象思维的方法。
4、我以为这种解释和看法,是不够准确、值得商榷的。
5、关于比、兴,论者已多,现在我想把作为传统诗歌表现手法之一的“赋”,单独提出来作些探讨。
6、 首先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7、”后来汉人作的《诗大序》又把“六诗”改为“六义”。
8、较早对于赋、比、兴等概念进行解释而又具有颇大影响的是汉代经学家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9、”(《周礼注》)从这几句话来看,郑氏虽然也认为赋、比、兴是诗歌的三种不同表现方法,但他囿于经学家的成见,认为这三者的主要不同还在于运用于“诗教”时的分工。
10、按照他的说法,比和兴,一用于怨刺,一用于美颂,两者的特点是含蓄;赋,则似乎“善恶”皆可用,特点是“直陈”,也就是直说。
11、显然,郑玄这话的重点是在说明诗在政教上的不同应用,而不在于解释艺术方法的特点。
12、而真正作为艺术手法来说明而影响又颇大的,是宋代的朱熹,他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13、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14、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15、”(《诗集传》)他师承郑说,而又有所发展与修正。
16、比、兴先不论,就从对“赋”的解释来说,郑氏的解释可以令人领会为对所谓善、恶的直接说教;而朱熹的解释不仅单从表现手法上着眼,而且加上了“其事”二字,就是说“赋”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也还是要铺写出具体事情、具体事物来的。
17、他也认为“赋”是“直言”,但显然是与后面的比、兴二者相对来说的。
18、 朱熹的说法对郑玄是一个重要的修正,更符合于《诗经》中诗篇表现手法的实际,更有利于说明《诗经》诗歌的艺术特征。
19、当然,朱熹的说法也是继承了前人的某些探索而来的。
20、例如齐梁时代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一书中除特设《比兴篇》论述比、兴外,于《诠赋篇》(此文主要论述汉代兴起的“赋”体)也兼论到赋、比、兴的“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21、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22、”“铺采摛文”,是说铺排辞藻文采;“体物写志”,是说要通过写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意愿。
23、钟嵘《诗品序》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24、”“直书其事”,是相对于比、兴而言,但也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描述具体事物;“寓言写物”,是说把要表达的思想寄寓于言词、物象之中。
25、以上可以说明在朱熹以前;六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对“赋”的解说(当然也包括比、兴)已不同于汉人而有所匡正,而朱熹的“敷陈其事”之说,正是继此而来。
26、值得注意的是,与朱熹差不多同时代的北宋末年胡寅,在一封信里已引述了一种精辟的说法:“学诗者必分其义。
27、如赋、比、兴,古今论者多矣,惟河南李仲蒙之说最善。
28、其言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29、”(《斐然集》卷八。
30、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一均曾转引)李说不仅用“叙物”来解释“赋”,而且还说“赋”是通过事物的叙写来“言情”。
31、他的解释意味着从物与情关系来说,赋、比、兴的本质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是《诗经》以及一般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方法,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对物象的捕捉来表达诗人的感情的。
32、后来,则更有人公开提出朱熹说法的不够完善,如清代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说: 赋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尚是浅解。
33、须知化工之妙处,全在随物赋形。
34、故自屈、宋以来,体物作文,名之曰“赋”,即随物赋形之义。
35、 所谓“随物赋形”,实际上就是根据客观事物作形象的描绘,也就是说,作为诗歌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赋”,并不是脱离形象的。
36、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它同样是形象思维。
37、这对于历史上的众多解说,确实更为简捷,确当,更为符合《诗经》作品以至一切诗歌创作的实际。
38、 历来解说和研究《诗经》者,虽多把赋、比、兴并称,但实际上都比较多地着眼于比、兴,而轻于“赋”。
39、这对于古代那些经学家来说,大概是因为他们喜欢穿凿附会地解诗,总想把诗与讽谕、教化等联系起来,而比、兴的特点,正为他们开了方便之门,即可以离开诗意,作他们所需要的发挥。
40、如《诗经》开首《关雎》一诗,无疑是写爱情相思的,而《毛传》却说: 兴也。
41、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
42、鸟鸷而有别。
43、……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
44、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
45、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
46、 《郑笺》则也跟着说:“挚之言至也,言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
47、”“兴”确有联想的性质,但这些经师们却利用诗歌艺术上的这种方法,大作宣扬封建观点的文章。
48、 后来具有一些文学观点的人,在说诗时有的认为赋、比、兴应该并重,如钟嵘就主张“宏斯三义(按指兴、比、赋),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
49、刘勰《文心雕龙》的《诠赋》,是论汉以后的辞赋的,但他认为赋体文学来自诗的“六义”之“赋”,他于“赞语”中说:“赋自诗出,分歧异派。
50、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51、”参之以我们前面引到的他关于“诗有六义,其二曰赋”的解释,可证他对“赋”并不轻视,而且还特别阐释了作为艺术方法之一的赋,在构成文学形象上的特点和作用。
52、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人,虽然他们基本上也是从艺术方法角度来说赋、比、兴的,但他们对“赋”却较轻视。
53、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曾说: 诗有三义,赋止居一,而比、兴居其二。
54、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
55、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候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
56、 清代吴乔更把赋与比、兴完全对立起来,他说:“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死句”,“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
57、”(《围炉诗话》卷一)他们认为赋只重事实而缺乏情思,是实做,是死句,如果照他们这样来理解“赋”,那么“赋”不仅不是什么艺术方法之一,而是作诗时所要力求避免的了。
58、产生他们这些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赋”的理解,仍受到传统经学家们对“赋”的解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们对比、兴的诠释已超出了最初只认为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范围,而把比、兴发展成为“意在象外”,“含蓄无穷”等整个诗歌艺术构思的特点了。
59、但不管怎样,他们对诗歌表现手法之一的“赋”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60、 如果我们如实地从《诗经》中诗篇所具有的表现手法来看,可以说在赋、比、兴三者中间,恰恰是赋是大量的,常见的,构成了《诗经》诗篇表现手法的主体;比、兴的运用虽然是《诗经》民歌作品的一大特色,但它只在修辞上起着作用,其作用并不如有些人所夸张的那样大。
61、所以明代谢榛曾说: 洪兴祖曰:《三百篇》比、赋少而兴多,《离骚》兴少而比、赋多。
62、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
63、洪氏之说误矣。
64、(《四溟诗话》卷二) 不管谢榛的这项统计是否精确,如果以赋、比、兴论诗,《三百篇》赋是主体,比、兴的数字加起来还不如赋多,这是可以肯定的。
65、如果正视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对《诗经》艺术手法的解剖,就不应轻“赋”,而是对“赋”也要作准确的说明,并深入地来研究它。
66、 其实,《诗经》中许多名篇,如果按赋、比、兴的手法看,多是属于“赋也”这一范畴。
67、长篇如《七月》、《东山》和大、小《雅》中那些著名的史诗和讽喻诗,短诗如《君子于役》、《伐檀》、《芣苢》、《无衣》等等,无不是直接抒情、写景、铺叙内容。
68、如《豳风·七月》一诗,可以看做是一首具有风俗画卷色彩的长诗,它按季节物候的变化描绘了古代农家生活,并以对比的手法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真实面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既有深度又表现了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69、《东山》写一个久役者在归途中的种种感受和感慨,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家乡、妻室的怀想,有对路途辛苦的描绘,感情写得曲折动人。
70、《大雅》中的几篇著名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等,用朴素的语言叙事,形象地反映了周人发祥、创业的一段古老的历史,《公刘》诗中写周人初至豳地时的居处欣喜之情:“于时处处,于是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71、”《绵》中写周人在岐地建立家园时的创业维艰和气壮山河的劳动场面: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
72、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73、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74、 真是无不穷形尽相,有声有色。
75、《周南·芣苢》一诗,写古代妇女从事采集的活动,在回环复沓的形式下,表现了在采集劳动中,收获由少到多,以及劳动时的无限欢快情绪。
76、写男女爱情的《邶风·静女》一诗,则用戏剧性的场面和某些细致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77、“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出了姑娘的调皮逗人和男子的焦灼不安;“匪(非)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用男子赞美女子所赠的花草,来双关地表现男子的情思和对女子的一片痴情。
78、著名爱国诗篇《秦风·无衣》,用设为问答的口吻,写出了团结友爱,共同抗敌的热情,等等。
79、这样的一些作品,有的叙说有序,移步换形,描景状物,历历在目;有的叙事抒情,刻写心理,深刻生动,语语感人。
80、 总之,如果我们用赋、比、兴来说诗的话,“赋”也是一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作精心、具体的探索。
81、我这样说,绝没有轻视比、兴艺术力量的意思,而只是觉得对“赋”也要诠释精确,深入挖掘和探讨才对。
82、其实,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和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某些总结,这些传统概念我们也可以使用,但也需看到,包括《诗经》在内的我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是十分丰富、多样的。
83、我们应该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研究和总结,这对于提高我们文学史的水平和文学理论水平,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