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10强选手他们代言中国地产第一阵营
房地产10强选手,他们代言“中国地产第一阵营”。
他们现在座次,比以前稳定多了!
今天能进10强或稳在10强者都非等闲之辈,都是经过政策、市场考验过好几轮还依旧“活得好”的企业!
今天谈论10强销售座次的PK,首先有三点提醒。
其一,虽然现在房企已不强调规模,但还是要强调,集中度在提升,不增长的企业是更危险的,未来销售额,依旧是房企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今天房企普遍“规模利润”并举,但在行业利润率普遍下降时,房企利润额的增长核心就是通过销售额增长换来的。这一点利润王中海更为强调。
其二、为何分析10强?你可能会说,今天地产10强在百强中的“距离感”太远,50强甚至30强都已经没有战略对标10强房企的意义。的确,企业发展阶段、规模量级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对标意义不大。但核心是10强占比在提升,行业零和游戏之下10强的蛋糕强势“掠夺”,其实在影响整个行业蛋糕的切割与划分。通俗的说,他们逆增长的蛋糕,可能就是我们中小房企失去的领地。
其三,都说地产分化,地产百强分化,但事实上,地产10强内部也在高度分化。比如地产三强(碧万恒)已霸榜多年,且在十强中的占比也在逐年提升。比如稳定性也不一样,前6强座次稳定性越来越微调,七强八强九强十强这末尾四强还在剧烈波动,比如新城、世茂、龙湖、金地、华润等都在10强位置上下浮动3个名次。
以最新的2021年5月销售榜进行解读,结合土储家底厚度、结合10强拿地力度,综合来看看10强房企到底在谁进谁退?
同时,10强房企虽然多元化营收占比虽然很多不到5%,但不可小觑他们多元化细分赛道的体量和实力,因为10强的地产主业营收的分母都太大,同时,类似龙湖、新城等在商业地产每年持续投入沉淀,也在强化存量新赛道的PK。所以,10强销售榜的PK,并不能反映10强的综合实力,而更多只是俯瞰10强的一个重要侧面而已。
以克而瑞的10强榜来看看,以全口径和权益口径两个视角交叉去看10强的较量。对此,楼市头条总结了10强的10个特征;
特征1:国资超车,10强结构已经逆转
这3年地产10强阵营之变,首先是国企与民企的结构对调!
你看看数据:
2018年同期地产10强中,国资背景4家,民营6家;
2019年同期及2020年同期,开始变为5、5开;
2021年前5月,国企、民企变为6比4。
2021年前5月,6家央国企分别是万科、保利、中海、招商蛇口、金地、华润!剩下四家是民营房企碧桂园、恒大、融创、世茂!
可见,过去三年,10强阵营的国进民退现象,实现了结构性逆转!
从另一个视角看,楼市收紧、资金收紧的“调控”政策,让有资源、有资金和有规模优势的国资们,正迎来普遍的大年。记得有一个段子,说宁高宁执掌金茂后,有感叹:要市场力有市场力,要央企身份有央企身份,其他民营房企怎么跟金茂PK?。
的确,宁高宁也曾强调:“金茂要在保持央企属性的前提下,无限接近市场化”。
当地产央企越来越市场化,决策机制越来越快,未来,10强格局未来还有大变化!
特征2:10强也高度分化,分为四大阵营
10强别看都是第一阵营,实质内部也高度分化。
简单划分可为“四大梯队”。尤其从最近榜单看,梯队间层次感清晰。
头部房企阵营(考虑到TOP10中的常客绿地、龙湖已跌到11/12,为便于对比,将头部房企阵营放宽至TOP12),又可细分为4个梯队:
第一梯队:碧万恒传统三巨头位居10强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融创、保利位居第二梯队;
第三梯队:中海、绿地位居第三梯队,不过,这两年绿地已经明显掉队;
第四梯队:招商蛇口、金地、华润、世茂、龙湖位居第四梯队。
过去几年,四个梯队的层次感一直很清晰,但阶层并未固化,破局的趋势,反而越来越明显。
特征3:碧万恒不再孤独,第一梯队有望从BIG3变为BIG5
近年来,融创、保利与碧万恒销售额之间的剪刀差,整体上呈缩小之势。
细看一下上面这张图,很重要。
你会发现无论全口径还是权益两个纬度,保利和融创都在大幅的逼近前三。
从全口径上看,万科超融创仅仅约460亿、超保利约540亿;
若从权益口径看,万科分别仅超出320亿、220亿;
前5月差距,都只是几百亿的差距而已!当然,今年,融创、保利与碧万恒并驾齐驱的概率还比较小,但三五年内,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原因有二:
其一、不要低估融创和保利的雄心;比如融创老孙不用说,而央企保利力争进入前3也说了好多年。当然,除了嘴上,还要看行动
比如今年的土地市场体现的非常明显。
根据中指数据,1-5月,保利、融创的拿地金额分别为623亿元、513亿元,行业排名第3、第7,低于万科,但其补仓货值分别为1801亿元、1620亿元,行业排名第1、第2。
遇强则强,保利、融创强势加仓的初衷很明显!
这也使得,碧万恒保融,五巨头之间的排名缠斗,更加有看头。
其二、不要低估高增长的威力。
过去两三年,保利、融创的销售增速远超比碧万恒,如2021年1-5月的全口径销售较于2018年同比增速,保利、融创分别为51.2%、66.2%,碧万恒则分别为5.9%、20.1%、12.4%;
当然碧万恒块头绝对值大一些,但增速融创,保利却是高出N倍,业绩增长强劲!
特征4:保利、融创正力争杀入第一梯队
还是接着上面的说。
在融创、保利两大房企向第一梯队冲击的过程中,剔除资源和合作杠杆后,从权益销售额上看,保利追万科追的是越来越紧。
2020年1-5年,万科权益销售额为1599.2亿,保利为1067.5亿,超出约530亿,全年超出约940亿。但到了今年同期,差距一下子缩小到了220亿,照此算,全年也就400亿左右。差距一下子缩小了一半多。
当然,融创的表现也不弱,但与保利比,还是差了约100亿。不过,对孙宏斌而言,这都不是事。
比如今年融创一个区域公司西南融创,就力争破2000亿!关键是融创有7家区域公司,一家破2000亿,其他家估计也不会示弱!
特征5:万科终于开始焦虑,不满业绩增长
尽管万科这几年一直对外说,不在乎排名。
但郁亮内心的波澜,恐怕只有他自己懂。
现在,万科是越来越尴尬,因为BIG3的地位也越来越不稳。
虽然全口径销售榜上,万科地位尚且稳固,但权益销售榜单却是另一幅局面,核心有两大压力。
其一、与前面的碧桂园、恒大差距越拉越大;
其二、后面的保利、融创越追越紧。
数据说话,如果单从权益的角度,万科已被恒大和碧桂园甩下。比如,2021年1-5月,万科权益口径销售额1867.1亿,是三巨头中唯一没上2000亿的,比恒大少了860亿、比碧桂园少了680亿。
万科和郁亮的捉急,去年底已开始表露无疑,第一次万科对外明确表态,2021年做到7900亿销售目标。万科的焦虑还表现在对土地资源的获取上,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1-5月,万科拿地金额706亿,在房企中排第1,新增货值1560亿(排第4),开启大力补仓。
(当然万科强调敏捷运营,因此土地储销比较小,据说是10强最低的,所以导致日常拿地相对要强烈一些)
但事实上,销售额座次,万科面临一点点压力,但在多元化布局和能力上,万科多元化成绩单是相对优异的,万科当下乃至未来,可能是头部地产公司里多元化相对务实且发展前景、能力优势都高度鲜明的房企。未来万物云、印力集团、万纬物流、泊寓、教育等等赛道都已卡位,而且在各自细分赛道都是数一数二。
特征6:低调中海希望保持利润王,规模进前5
随着绿地的掉队,排行老六的中海,独占第三梯队。不过,中海的处境并不差。
从权益金额的角度,中海与第四的保利只有200亿的差距,与第五的融创不到百亿。
只要中海垫垫脚、发下力,还是有可能适度晋级的。但下面的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想要挑战中海,却是很难的。
比如过去几年,中海的销售增速一直是前10强中相对靠前的。比如2018年是十强增速第一名,2019年是十强增速第2名。
中海2021年1-5月的全口径销售额较于2018年同期,同比增幅达71.2%,是TOP6中,增幅最高的。
而且,过去一年,中海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布局,2020年,中海单是权益拿地金额就高达1318.4亿元,对应新增货值约2741.7亿元。
特征7:招商、华润崛起已是大概率事件
第4梯队中的招商、华润、金地、世茂表现都相当强势,较于2018年同期,四家房企的销售增速都超过了100%。
不过,考虑到央企房企的资源和结构性优势比较强,招商、华润的崛起势能,持久性或许会更强一些。
2021年1-5月全口径销售排名,招商蛇口排名位列第7,2018年同期位列第14,上升非常猛,而华润也上升了3位,从11到8。
头部阵营,竞争本就激烈,且又是处于调控期,招商蛇口、华润都还能如此“进步”,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此外,招商蛇口也在全力补仓,1-5月拿地金额638亿,行业排名第2,新增货值1570亿,行业排名第3。如此看,招蛇也在意图占到行业前7后,也希望全力稳住第七的位置。
特征8:第八、第九、第十把交椅,会陷入混战
之所以说是混战格局,是因为不管是全口径销售额(最大剪刀差不到200亿),还是权益销售额(最大剪刀差不到100亿),五家房企都没拉开明显的差距。
今天,你垫垫脚就能超越我,明天,我发下力就会超越他。
总之,是一个你追我赶,轮流坐的局面。
特征9:绿地,或许还会继续往下掉
八、九、十之间的比拼,之所以排除绿地,是因为绿地正在加速往下掉,且这一进程大概率会继续。
如图一所示,一度干翻万科的绿地,正从第三梯队加速跌到第四梯队的末位,甚至跌出第四梯队。在其他国资“兄弟”踩着调控的“阶梯”,拾阶而上时,绿地却走起了下坡路。颇有一种遭遇水逆的不幸。
特征10只要头部国资不犯错,未来都是大年
针对供给侧的调控。于一些房企来说,是枷锁,很难受;
于另一些房企,则是向上爬的阶梯,是改变阶层和命运的机会。头部房企也不例外。
2021年,是头部国资房企的大年么?从上述数据来看,毫无疑问,是的。
但这仅是开始而已……未来房地产金融化特征更明显,未来只要头部国资房企自己不犯错,年年将是都是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