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也存在所谓的内卷化吗 答案是存在
1
楼市的内卷化
内卷,这个词,今年很流行。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增量变小,存量博弈,存量竞争变的更加激烈。好比打猎,之前林子里猎物很多,随便进去放上几枪,都能打到猎物。随着打猎人变的更多了,猎物却没有同步增多,猎人之间的竞争自然就加剧了。
楼市,也存在所谓的“内卷化”吗?答案是存在,并且愈演愈烈。
上周末,见了一个外地粉丝。这名粉丝从外地赶到北京,计划给自己的孩子买套房,因此四处看房。聊了一会,才知道,原来她十月份就已经来北京看过一次房,当时看了南三环附近的某新房,还在销售的忽悠下交了定金。
在她回到长三角某省会城市的两个月里,也一直关注北京楼市的市场行情,再者看了公号的一些分析。于是,上周又请假来到北京,选了北京的几个区域,选了不少小区一个个实地走访了一遍。
之前发的公号文章里,也曾经提到过这个现象,父母出手给刚在北京落户的子女买房,几乎是全程包办,不仅提供资金,而且亲自下场,一个个小区踩盘、选房。这样的案例,在北京楼市上,挺多。
北京楼市,也开始逐步的内卷化了。
在北京或者二线城市有一套甚至多套房的人,往往也更容易在北京换房或者买首套房。反之,北京没房,或者外地只有一套房,在北京想要买房,就更加艰难。
2
多维度的竞争
经历这么多年的楼市致富教育,一二线城市的绝大部分人对于买房投资的正确性,基本都认可了。多年科普之下,一线城市房产,基本是投资资产硬通货的代名词。
认识到这点,只要拿到了北京购房资格,买房基本是全家上阵,不管是四、五、六个钱包。总之,所有钱包的资金,全部凑到一起,在北京买房上车。
凑钱包的时候,显然在一、二线城市有多套房的人,更容易筹集更多的资金。好比文章开头提到的粉丝,在孩子落户成功,拿到购房资格后,迅速到北京实地考察楼市,准备出手买房。同时,资金实力雄厚,一出手预算直接奔着800万以上的改善型住房。4-500万左右的刚需住房直接跳过去了。
这样的操作,对于那些同样为外地毕业,落户拿到购房资格,但家里无法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来说,想都不敢想。一般刚毕业没几年的“社畜”,还在想着怎么样跳槽,提升一级工资,或者想办法年底加薪,盘算下几年才能攒够首付,然后仰天长叹一番。
买房这件事,也需要全方位的实力。哪怕你是TOP2,进入大厂年薪50万,倘若家庭不能提供支援,在买房这件事情上,同样文章开头的粉丝家庭被秒杀。
等到大厂凑够首付,至少三年左右时间。这会儿,此前买房的,多半已经体验了一把资产升值的乐趣。这两种人的竞争,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有人会问了,你这不是赤裸裸的鼓励“啃老”吗?
说是啃老,也没错。从整个家庭的角度看,这也是实现家庭资产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十余年前,2009年左右,曾经有机会啃老,但选择不啃老的人,再过了3-5年之后,发现还得选择啃老。不仅如此,原先啃老的钱,可能可以全款买套房;而3-5年之后,啃老的钱只够同样房子的首付了。
3
眼光与视野
有人或许会心里发酸:那些父母给孩子供资金支持买房,不就是有钱吗,似乎其他也没啥了不起的。
其实,这些父母,不仅有钱,更有心,有对资产的判断眼光和视野,有行动力,这才是更重要的。当然,也有的父母想的可能没那么复杂,单纯想买个容身之处。
就所接触的这些案例中的父母,一方面能提供资金,另一方面,他们不辞奔波,亲自跑到北京来看房。离北京近的,利用周末跑过来,看两天。距离北京稍远的,趁着十一长假跑过来,四处逛小区看盘。这阵子北京天寒地冻,猫在屋子里,吃着火锅,做个肥宅是最快乐的,大老远外地跑到北京,顶着刺骨寒风看房的,也是少有的另类了。
当买房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家庭层面竞争,内卷化也就会越发严重。
这种内卷公平吗?
显然公平。
有劳,有付出,有所得,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