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频道 > 要闻动态 >

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延续稳中略涨 其中环比涨幅为0.2%

导读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地产大爆炸今日,统计局公布4月份房地产数据: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延续稳中略涨,其中环比涨幅为0 2%,同比涨幅为2 3%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地产大爆炸”

今日,统计局公布4月份房地产数据:

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延续稳中略涨 其中环比涨幅为0.2%

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延续稳中略涨,其中环比涨幅为0.2%,同比涨幅为2.3%。

是不是感觉统计局的数据与自己的判断不一致?

有没有想过,虽然大家都在聊房子,聊房价,但过去很多我们自以为的房价观点其实都是错误的。

01

错把房价收入比当做判断房价过高的依据,是人们常犯的第一个错误。

世界银行有个说法:当房价超出居民年收入的6倍时,就会对居民幸福构成威胁。

因此,房价收入比,一直被看成是衡量一个城市房价是否合理的关键指标。

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用普通居民收入对比房价这事,30年前人民日报就干过。

1989年2月,人民日报曾发文《房价猛涨百姓望楼兴叹势在必控国家正拟法规》,指出由于价格昂贵,上海当年的楼市成交量不到1/10。

他们还做了一个对比,当时北京的房价是1600元至1900元,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就日日节衣缩食,每月存储50元,已是极限, 100年才能买上两居室。

这样一对比,大有比值越高,房价泡沫越大,比值越低,则越值得下手之意。

果真如此吗?

30年后,在易居研究院的榜单里,我们看到,房价收入比排名前十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都是中国最优秀、发展潜力最好的城市。

房子,不仅是消费品,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它还具备较强的资产属性。

即便是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的房子房价收入比很高,看好的依旧大有人在。

现实是,真正想买房或者已经有房的人,是很少去关注房价收入比的,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的收入增长和财富的增值。

02

错把房价看成整体数据而非区域数据,是人们常犯的第二个错误。

我们都以为2020年楼市艰难,然而充斥眼帘的却是“小阳春”、“回暖”、“当日售罄”、“秒光”这样的字眼。

集体贩卖焦虑的社会,房价上涨或下跌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而被别人带跑。

比较房价涨跌,炸天团认为最好是看二手房而不是新房。

新房,由于地段不一样,开发商不一样,定位不一样,设施不一样, 质量不一样,出来的价格也是千差万别的。

二手房就不一样了,同一个小区、同一个户型、同样面积、同样朝向的房子都是可比的,是涨是跌一目了然。

了解这点后,当媒体报道房价涨跌,楼市冷暖时,先在心里打个问号,看看上个月下跌,无人问津的楼盘是不是在外环,这个月上涨,认购火爆的项目是不是在中环或黄金地段?

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割裂,房地产数据是一个高度区域化的数据,我们在谈论房价时,要做的是尽量抛开全局,而去关注区域的房价。

当然,研究全国性的房价也有其意义,但需要在特定环境中使用。

03

错把房价当做这些年来唯一大幅上涨的生产生活用品,是人们常犯的第三个错误。

过去二十年,我国房价经历了三次大暴涨:

2004年-2007年,由于住房需求释放,引发了市场疯狂;

2009年-2013年,在四万亿的刺激下,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再次推高房价快速上涨;

2015年至今,去库存战略下,房价生生被催涨了一倍,至今余波未了。

三次暴涨,再加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行业的总体走势都是向上,从而给了房价人们这样的错觉。

中国人如此关注房价是原因的。

4月份,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显示:

我国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占家庭总资产的八成,其中74.2%为住房资产;金融资产占比较低,仅为20.4%。

由于房子在家庭资产配置中比重较大,所以人们对房价的涨幅记忆深刻,从而忽视了在房价上涨的同时,我们的工资以及其余生产生活资料涨幅并不比房价低。

1989年,人民日报就吐槽房价高,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记录了上海1989年以来的物价数据:

房价涨幅2455%;工资涨幅2129%;带鱼涨幅1355%;萝卜涨幅3863%;青菜涨幅6267%;油菜籽更是涨了8750%。

可以看到,在居民的消费品中,房价并不是涨幅最大的那个,甚至有些生活消费品的涨幅比房价还大。

并且,在房价上涨的同时,工资涨幅也并没有小。

04

错把房价当做单边市场,只会一直涨,只要跌了就回不去了,是人们常犯的第四个错误。

由于人们对房价的预期是只能涨不能跌,因此,房价一跌,上车的人打砸售楼处“维权”,想下手的又开始选择持币观望。

再加上中国的自有房率较高,因而房价上涨,人们喜大普奔;一提及房价下跌,很多人便自动对号入座1991年日本房价崩盘,及由其导致的日本经济长达20年的滞涨期。

然而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的东京首都圈房价在2010-2012年三年都超过了1991年的高点。

这不是个例。

次贷危机前后美国房价走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来势汹汹,当时市场一片惶恐,但如今,全美房价走势也已经超过了泡沫时的最高点。

香港的楼市也是如此。

1997年香港楼市下跌,打破了“香港楼市永远涨”的谎言,接下来六年多的时间里,香港房价跌幅一度达到70%,无数“百万富翁”扛不住破产压力跳楼、吞碳。

谁也没想到,2004年,香港楼市开启了新一轮的上涨,至今不停歇。

其实,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房价在2008年也下跌过,后来走向如何,大家都知道了。

所以,房价下跌绝不是不能回升,至于能不能回升,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与土地供应等相关。

05

错把房地产行业到顶等同于房价到顶,是人们关于房价常犯的第五个错误。

前面我们说过,房子是大宗消费产品,具有资产属性,它可以用来投资,也可以用来投机。

由于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又极度依赖人口流量,随着人口拐点将至,这几年关于房地产行业到达天花板的声音不绝于耳。

尤其是近两年楼市调控都在打击炒房和投机,悲观预期下,很多人认为持有房产再无利可图,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和行业大V。

但其实,一个产业的黄金期过去,销售投资热潮消退,并不代表行业产品价格的到顶。

然而,这种直接“把产业周期和价格周期进行了等同”的简单联想,却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迷惑了很多需要买房的人,以致错过了财富积累最佳的时机。

一个最直观的数据是,中国的城镇若要达到发达国家80%的水平,还有3亿人需要进城。

此外,在北上广深,人们的住房需求还很强劲,在全国,人们的改善性需求还很大……而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影响房价的因素。

06

错把人口作为衡量房价周期的核心要素,是人们关于房价的第六个常见错误。

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是任泽平对判断房价走势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点是:人口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支撑房价的;但有时候人口并不能影响到房价。

也就是说,对价格周期而言,它与人口的变量并不是那么严密正相关。

以美国为例,拉斯维加斯的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底特律,但房价表现却没有比底特律好很多。

在我国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东莞的外来人口比例在全国中排名是较为靠前的,比广州还靠前,然而东莞的房价并没有深圳和广州的房价高。

这与无效人口和有效人口有关,区分两者的办法是,看他们的购房需求是否迫切。

甚至,由于各地的产业不同、收入不同,一个城市的人口总量大小与房价高低也并不直接正相关。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常把房价下降与人口拐点等同。

可见,流行的观点不一定正确。

希望在读过此文后,人们在购置房产时,判断房价涨跌时,更有自己的判断。

注:本文写作参考天风证券房地产团队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