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频道 > 要闻动态 >

地产围城下的“特色小镇”本色或将消失殆尽

导读 本报记者 王少杰报道地产围城下的特色小镇,本色或将消失殆尽。伴随着别墅、大棚房、小产权房等项目的疯长,一些原本立足产业发展的特色小
本报记者 王少杰报道

地产围城下的“特色小镇”,本色或将消失殆尽。

伴随着别墅、大棚房、小产权房等项目的“疯”长,一些原本立足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其对外展示的产业集聚标签或早已被撕得粉碎。

看起来很美

在北方个别地区,一些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初衷的特色小镇在多地兴起建设,虽名为小镇但并非现实中的小城镇建设,而是以产业为主导,囊括医养、教育等功能结合的集聚区,其规划蓝图视觉冲击力足以令来访者向往和记忆犹新。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小镇”却偏离了产业发展核心,而动起了曲线开发地产的歪念头,进而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房地产项目纷纷上马,俨然成为了一场造城运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房产不仅设计高端还很廉价,豪华别墅、高档住宅、田园木屋应有尽有。

一些“小镇”,虽名义上打着与房产风马牛不相及的产业旗号,实质却在行地产曲线开发路线。位于京津冀地区,一个打着“田园养老”名义的项目现场,占地数十亩,建有大棚房(木屋+温室大棚)近百套,公开对外出租,可一次性长租15年,前提是须一次性交足二三十万元不等的租金。据该项目物业管理员介绍,实际上一次性长租等同于买房,这样下来,一套百余平方米的木屋并配套一栋温室大棚,种植与居住两相宜,很适合城里人前来生活,用花费少许旅游的钱,可尽享长年田园生活。目前,该项目房源已租罄。

据了解,该项目是开发商从当地村委会以土地流转的名义获得,并约定每年每亩给付村民租金2000元,租期50年。有当地村民介绍称,对外说是从事设施农业,搞种植,但多数光顾者并非仅热衷于种植,而是来此“定居”体验田园生活者居多。

记者注意到,上述以租代售大棚房现象,在国内并非首例。早在数年前,北京市郊区也曾一度出现大棚房建设乱象,投资商打着种植名义建设配套管护用房,开发建设超标准大面积豪华大棚房,并采取一次性长租方式兜售给消费者。由此以来,原本的田园种植却演变为大棚房开发,对此,北京市执法部门进行了统一拆除,要求恢复到大棚管护用房应有的标准。

偏离的诱惑

有地方官员坦言,早在几年前,特色小镇作为新概念提出,很多地方实践中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以“田园养老”产业项目为例,原本规划是生态与康养结合工程项目,如今已裂变为地产楼盘,惊诧同时也令人疑惑,该小镇地处偏僻的城市郊区,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在此买房呢?

在认购大棚房的部分业主看来,“小镇”所售房产廉价为主要卖点,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个“软肋”——违建,从拿地到建设再至销售等环节,相关手续的缺失也成为这些廉价房的“通病”。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小镇所售房产多为小产权房,购房者在交纳房款后,签订的购房协议为“房屋使用权”协议,并没有正式的商品房购房合同,更没有房本(房屋产权),为业主交房款所开具只是收据,而没有发票。

如此一来,特色小镇周边别墅、大棚房等地产项目遍地开花,而相关特色产业却难觅踪影,在地产漩涡的吸引之下,“小镇”当初规划设计的医养产业集聚标签被撕得粉碎。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小镇造城的快速推进,也将一向平静的周边村落带至沸点,浮躁与不安成为多数受访村民表露出的心声。据了解,在周边村民眼里,一些怀揣城市梦、致富梦、上楼梦的村民正焦急等待着拆迁和上楼。

对此,有当地政府部门解释称,“小镇”是为培育产业集聚而立,而非打造地产围城。所谓“田园养老”大棚房也只是休闲农业设施,不是永久性建筑,所占土地也是从当地村民手中流转而来。一旦有开发房产迹象,相关执法部门会及时进行制止。

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地块是出让还是流转,无论房产是租还是售,一些“小镇”投资方目前均实现了所期待的以房地产套利的开发意图。至于“小镇”如何从地产围城中突围,还原当初以产业集聚为支撑的设计初衷,将原有规划落到实处,似乎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