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什么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简单来说,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
2016年底,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文件公布后,包括南京、武汉、西安、成都、杭州等众多城市在内,都曾提出申请。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的建设方案,相继于2016年、2017年获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但谁是第四个,一直悬而未定。
城叔注意到,70个重大工程和项目还包括:研究和大力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视为“官宣”认证。
今年1月,中科院2019年度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也传出消息:中科院、广东省将共同争取建设珠三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进一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各地瞄准新“赛道”
对许多人来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概念可能比较陌生。不同于“科技中心”,“科学中心”更强调基础研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16年12月23日印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国发[2013]8号)(下称《规划》),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正式文件。
对于为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明确:“从国内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创新资源。掌握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难题,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
如果说科学研究如同一条河流,那么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及产业化。
面对当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学科布局不平衡、整体数量和原创设施偏少、科学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规划》要求,初步建成若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发令枪”一响,各地跃跃欲试准备“抢跑”。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湖北的多名科教系统全国政协委员联名上交提案,呼吁国家从多个方面支持武汉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8年,也是在全国“两会”上,南京市长蓝绍敏在江苏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恳请国家支持南京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推进与上海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打造“沪宁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示范带”,形成原始创新“高峰”。
同年,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刘峰此前受访时表示,各地谋求转型上的积极性,值得鼓励。不过,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肯定不是以实现短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还是要以追求科学规律和真理为导向,是一个城市的长远规划,必然会对城市产生重大影响”。
大湾区凭什么上位?
可以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体现国家整体科技力量、地方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将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珠三角争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算是“铺垫”动作。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项重要支撑。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统计100多年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发现:约1950年以前,只有1项来自大科学装置;1970年以后,就有超过40%来自大科学装置,比如天文望远镜或者科学卫星、加速器等;到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高达48%。
目前,我国已建成大科学装置22个,国家“十三五”规划新建大科学装置16个。时至今日,上海、合肥、北京均是大科学装置高密度布局城市,已建成13个,规划新建7个,占全国38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52%。
看珠三角地区,去年8月23日,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通过国家验收、投运,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此外,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正按计划推进建设,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已于2018年底开工建设,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也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重大科研平台则是吸引和汇聚顶尖科学家,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2018年,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佛山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正式定名为“季华实验室”……关于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重磅消息不断传出。加上之前已经启动的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正如火如荼,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正式开跑。
一大批科研人才也正向珠三角地区聚集。广东省大力实施“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吸引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团队落户。依托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知名院校,培育一批院士科学家团队。
如何驱动经济发展?
那么,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于城市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到: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学装置集中的地区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技术重要发源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在优势产业、优势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此前介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载着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是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的摇篮,同时也是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地。
换言之,基础研究突破、前沿科学研究,终究要转化为产业技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合肥就曾提出,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有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和联动层四个层级的建设。其中“外围层”是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外延,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而珠三角地区有着独特的产业结构:除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外,还存在许多不同的传统制造业,这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结合奠定了基础。
去年10月,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透露,面对粤港澳大湾区难得的历史机遇,广东正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时也将广东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与整个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统筹部署,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