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频道 > 今日焦点 >

这位华人女物理学家,为何让奥本海默念念不忘?

导读 《奥本海默》正在热映。电影中,美国原子弹研发基地洛斯阿拉莫斯建成后,超过4000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那里工作。为了方便管理,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正在热映。电影中,美国原子弹研发基地洛斯阿拉莫斯建成后,超过4000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那里工作。为了方便管理,奥本海默将很多研究人员的妻子列入后勤人员,其中一部分人还成了“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

不过,当时还有一名为“曼哈顿计划”工作的华人女性,却不是谁的家属,而是奥本海默直接邀请的科研人员。她就是美籍华人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吴健雄。

求学之路

在正式场合,吴健雄总是以一袭中国旗袍亮相。这是她少女时代养成的习惯。

1912年,吴健雄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浏河镇。她家在浏河镇天妃宫庙门前广场的右手边,小时候也常到广场和庙院中玩耍。但与同龄人相比,她更为沉静,常常穿着一身土布旗袍,独自待在家中小楼上听矿石收音机。

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思想开明,提倡男女平等,在浏河镇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3年,吴健雄小学毕业,考入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那里,她见到了胡适。当时的她或许没想到,自己后来不仅成了胡适的学生,还深受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想影响,走上了探求科学真理的道路。

1929年,吴健雄被保送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学习,一年后转入物理系读书。1934年,在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施士元的指导下,吴健雄完成了一篇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获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她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不久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36年,在父亲吴仲裔和叔叔吴琢之的支持和资助下,吴健雄离开家乡远赴美国留学。其实,在乘坐“胡佛总统号”轮船抵达美国之初,她原本只计划在旧金山停留一个礼拜,然后就东行前往密西根大学念书。

但阴差阳错地,她踏进了伯克利的校门,并很快地拥有了一场浪漫的邂逅。

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骝(左一)是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也是袁世凯之孙

在伯克利,为吴健雄担任向导的,正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袁家骝。但“浪漫的邂逅”并不是指与袁家骝的相遇,而是在参观的过程中,她发现,伯克利恰好拥有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这是一个仓库大小的设备,可以将带电粒子沿着螺旋的路径加速并将它们射向更小的粒子。我的祖母一看到它,就知道自己必须留在这里。”2021年底,吴健雄唯一的孙女Jada Yuan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回忆祖母的长文,提到了这场对物理学家而言极其重要的相遇。

彼时的伯克利群星闪耀。发明和建造回旋加速器的劳伦斯时年35岁,正在物理系任教的奥本海默只有32岁,他们后来都担任过吴健雄的导师。

1946年初,欧内斯特·劳伦斯(左)、格伦·西博格与罗伯特·奥本海默(右)在一个回旋加速器前。

推动“曼哈顿计划”完成

据后来因发现了超铀元素而获诺贝尔奖的西博格回忆,吴健雄是当时伯克利仅有的几名女学生之一。

在伯克利,朋友们喜欢叫吴健雄“基基”,其中也包括奥本海默。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这是中国话“姊姊”的外文口音,叫起来让人感到亲近。

在劳伦斯、奥本海默、塞格雷等著名物理学家的指导下,吴健雄很快成为伯克利一名优秀的学生。她博士论文工作的一部分是关于铀核的裂变。由于她研究的内容在当时高度敏感,这项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被解密。

然而,即便当时她已经有重要的研究成果,毕业后仍旧很难找到工作。两年的时间里,她都在导师的课题组里做博士后研究员。事实上,当时全美国排名前20的研究型大学中,没有一所大学的物理系有女性教职工。

性别偏见并不是吴健雄学术生涯中唯一的障碍。在她来到美国一年后,二战愈演愈烈,美国西海岸地区针对亚洲移民的种族歧视随之加剧。后来,吴健雄移居到美国东海岸,在美国史密斯学院获得了教职。1944年,她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师,并定居于普林斯顿。

不久后,吴健雄就参与到“曼哈顿计划”中,扮演了一个低调却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因为她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另一方面是奥本海默对吴健雄的赏识,使得她能以外国人身份参加如此机密的工作。

当时,“曼哈顿计划”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浓缩铀元素、并使其达到临界质量,二是有效引爆的技术问题。吴健雄参与的工作就是浓缩铀的制造。她的一项关于铀原子核分裂后产生的氙气对中子吸收截面研究的实验结果,解决了核反应堆因放射性惰性气体氙的影响而使核分裂反应停止的问题,对“曼哈顿计划”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沙漠中,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一个新时代降临了。

诺奖背后的身影

1956年12月24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吴健雄在结束一场持续了整个夏秋季节的物理实验后,从华盛顿搭乘末班火车前往纽约,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者——杨振宁和李政道——带去了她的实验结果。

这一结果,验证了杨、李二人的观点,即“宇称在β衰变中不守恒”,因而直接推翻了此前统治整个物理学世界的关于宇称守恒的基本假定。

吴健雄为什么会开展这一实验?事情还要从1956年李政道找到她说起。当时,李政道告诉吴健雄,他和杨振宁想知道宇宙中是否存在一些可能会违反宇称守恒定律的基本粒子。然而,两人都是理论物理学家,不可能自己去开展实验。

吴健雄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为了验证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假说,她放弃了原本已经安排好的行程,成立了一个合作实验小组,开始了细致而艰苦的工作。

吴健雄在实验室

吴健雄设计的实验是利用绝热去磁方法将放射性核钴60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并通过磁场使原子核极化。她试图观察,β衰变中是否会以完全对称的模式发射β粒子——也就是像物理学界公认的那样,还是说发射的β粒子在一个方向上会比另一个方向多。

杨振宁后来回忆,当时整个物理学界都认为左右当然应该绝对对称,吴健雄的实验也成了一些大物理学家冷嘲热讽的对象。她为什么有勇气去做一个大家认为无希望的实验?是否希望侥幸发现左右并不完全对称?杨振宁说,“我认为不是,这不是她做人做事的态度。她认为钴60是否左右对称是原则性的基础问题,当然绝对应该去研究。不计后果,这是她的过人之处。”

正如吴健雄所说,“永远不要把所谓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是必然的”。实验结果出人意料,β衰变的粒子在其中一个方向上发射的更多。这个消息一经宣布,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以及其他后续开展验证实验的物理学家开始频繁受邀在全美参加会议,他们的名字和照片也在媒体上被广泛地报道。

同年10月,杨振宁和李政道成了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在12月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指出了吴健雄实验的重要性。他在诺贝尔委员会以及与会嘉宾的面前直言,宇称不守恒的发现离不开吴健雄团队的工作。李政道后来也极力争取,希望诺贝尔奖委员会肯定吴健雄的工作。奥本海默也公开表明,吴健雄应该共同分享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1月15日,吴健雄和她的同事,包括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右),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的突破性发现

对于自己没有得到诺奖,吴健雄多年来从未公开表露过意见。1989年1月,她在回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坦伯格的一封信中,诚恳地感谢他对自己的赞扬:“像你这样一位近代物理的伟大批评者,所给予我的称赞,是比任何我所期望或重视的科学奖更有价值的。我的一生,全然投身于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乐在其中。尽管我从来没有为了得奖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当我的工作因为某种原因而被人忽视,依然是深深地伤害了我。”

尽管没有获得诺奖,在打破了宇称守恒定律后,吴健雄成为首位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科姆斯托克物理学奖的女性科学家、美国物理学会首位女性会长、首位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也是首位在世时就有以她命名的小行星的科学家。

她的学术成就,为女性和有色人种科学家打开了西方国家大学教职的大门。这也暗合了她父亲起名的初衷:不让须眉,积健为雄。

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

就在前年,吴健雄登上了美国邮政局发行的永久邮票,此前获此殊荣的有爱因斯坦、费米、费曼等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虽然吴健雄的大部分科研成就和学术荣誉都是在国外获得的,虽然从1936年离开祖国到1997年去世,她在美国的时间长达61年,但作为一名中国人,吴健雄始终难舍对祖国的眷恋。

在国外生活的日子里,她最爱吃的是中国菜,最爱喝的是中国茶,她的客厅最醒目处挂的是几幅著名国画家的作品,她的书架上有很多中国古书。有时在和外国好友谈话时,她会不自觉地说起中文来。有一次她演讲时太过投入,居然将物理公式像汉字一般在黑板上由右向左写了出来。

1973年9月22日,袁家骝、吴健雄夫妇终于回到了他们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自此以后,吴健雄一直致力于加强同祖国的交流,先后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

1982年7月,吴健雄访问复旦大学,与校长苏步青、谈家桢、谢希德、华中一、杨福家等教授合影。她还亲自参加了东南大学的吴健雄实验室揭牌仪式,对吴健雄袁家骝科学讲座基金会和吴仲裔奖学金基金会付出了很多心血,将所有积蓄都投入了这两个基金会,用来支援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纽约病逝,终年85岁。遵照她的遗愿,袁家骝亲自护送她的骨灰回到了故乡。她的墓碑上写着:“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