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真的来了?
2023-08-07 21:03:03
•
来源:
导读 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创下了自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由于夏季高温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空调负荷不断增加,为了应对高温...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一个集中制冷项目施工现场。图/受访者供图
以地源热泵为例,该技术利用地下100米以下的地源恒温特性进行工作。地下温度恒定在15~20摄氏度左右,在夏季,即使地表温度升高到40多摄氏度,但只要水流通过管道进入地下循环,水温可以降低到20摄氏度左右,然后通过地源热泵主机制冷将水温降低到7摄氏度后向建筑供冷,能耗比一般制冷设备低很多。“这种方式并未开采地下水,只是利用地下温度进行能量交换”,他说。 而在冬天,即便室外气温低于零度,由于地下温度仍然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可以将地下温度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的循环水再利用地源热泵主机加热到45摄氏度后,向建筑提供供暖服务。如此,便可实现冬季供热、夏季供冷。 代诺表示,集中供冷的投资成本约比传统空调高出20%,但建成后的运维成本会大大降低。同一个项目,如果使用传统制冷设备,一个月假设需要10万度电,而使用地热能可能只需6万~7万度电就能够达到相同效果。尽管前期投资较高,但在使用3~5年后,多出来的投资成本就能够收回。 供冷费用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 广安爱众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润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集中供冷有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按照面积计费,另一种是按照实际使用的冷量收费。 此外,大部分集中供冷服务还涉及基础服务费用。这种服务费用收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开始接受服务时支付初装费,后期就只收取流量费;另一种是将初装费直接包含在每月服务费中。 周润东表示,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应用场景,供冷费可能不一样,主要取决于使用比例。如果区域内所有人都使用集中供冷服务,费用分摊下来并不高。但如果使用比例较低,费用就会比较昂贵,运营商还会面临亏损风险。 较难大面积普及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尽管当下集中供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想要大规模普及仍面临一定的困难。 张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建立集中制冷系统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包括制冷机组和配送网等基础设施。 “改造的成本比新修建的成本高,因此对于新建建筑,可以在设计初始阶段就将集中制冷设施考虑进去,以降低成本。”周润东说,实际上,已经建好且已安装完空调的建筑,也很少会愿意再额外支出费用进行改造。 张泉提到,集中制冷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维修困难,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中断多个区域或建筑物的冷却,特别是对于依赖连续冷却的行业,如数据中心、医院、食品储存和制药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此外,集中式制冷系统的长距离、多空间分配也会导致能源损失,对于冷却需求较小或分散的用户来说,集中式系统运行成本更具挑战性。更为特殊的是,集中供冷的实施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代诺表示,集中供冷需要能源集中供应,其特性是受众的面积越大,成本的分摊会越低,需要有一定的使用规模。如果用户对集中供冷不习惯或者使用不充分,运营商就难以维持运营,也难以大规模推广。 因而,集中供冷的应用还取决于具体应用场景,例如政府办公楼、医院、酒店、商场和写字楼等由于几乎每天都需要供冷或供热服务,使用率就会比较高;而学校由于有寒暑假,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供能服务,设备使用率相对较低。 而对于住宅小区来说,集中供冷并非刚需,由于使用时长和频次不稳定,较低的使用率可能会导致运营商难以维持日常运转,目前来看,投资并不划算。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要实现大面积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仍然有较大的困难。 对于集中供冷行业的发展,张泉认为,应该加大对低碳高效集中式制冷系统的研发,包括构建集中制冷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集成系统,并开发智能控制策略来最大限度减少能耗和成本,开发先进故障预测和诊断技术降低运维难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管网进行建筑间的热量交换,实现冷热协同,提升能效。 代诺认为,推广集中供冷热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他说,集中供冷项目通常属于重资产型投资,回报周期通常需要8~10年,而新的项目开发又在逐年增加中,因此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资金压力很大。 在他看来,行业内部还亟需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统一制定行业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吴小龙认为,尽管目前集中供冷的普及还面临一些困难,但随着技术的升级和智能化的引入,集中制冷将进一步发展,并更具有吸引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