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频道 > 要闻动态 >

傣族文化图片(傣族文化)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傣族文化图片,傣族文化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傣族 一、傣族概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傣族文化图片,傣族文化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傣族 一、傣族概述 傣族人口102.5万(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等30余县市。

2、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

3、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聚居的地方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

4、公元69年,东汉时期,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

5、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艺人到东汉王朝的的首都洛阳献乐表演,赢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被封为“ 汉大都尉”,与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6、公元8—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

7、公元12世纪,西双版纳首领叭真憨势力逐渐强大,统一各部,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勐泐”地方政权,称为“景金殿国”。

8、据史料记载,有上百万人口,曾受过元朝封号,授“虎头金印”,此后一直同中央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

9、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

10、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地设置金齿宣抚司、彻里军民总管府,负责管辖傣族地区。

11、明代,在这里设置较小土司区,全面加强土司制度。

12、清代,虽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更为发展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派遣流官进行直接统治。

13、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14、 尽管历代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压迫和盘剥,但是各族人民群众之间仍进行着友好的交流和往来。

15、傣族在当地较其他少数民族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此,在坝区逐渐形成各民族交换产品的集镇。

16、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傣族对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哈尼、拉祜、佤、瑶、基诺等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宗教信仰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

17、傣族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更是历史悠久,关系更为密切。

18、早在秦汉以前,中、缅、印之间就有贸易往来,傣族德宏地区是当时中外联系的通道之一。

19、元代以后,大量汉族劳动人民和士兵移住傣族地区垦荒戍边,和那里的傣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互相通婚,各民族和睦相处。

20、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21、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

22、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

23、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

24、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25、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

26、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

27、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

28、是一种阴阳合历。

29、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

30、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

31、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

32、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

33、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34、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5、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

36、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37、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

38、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

39、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40、”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

41、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

42、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

43、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

44、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

45、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

46、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

47、从此就有了傣医。

48、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49、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

50、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51、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

52、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53、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

54、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

55、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

56、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

57、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

58、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

59、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

60、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

61、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62、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

63、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64、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

65、傣族创世史诗。

66、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

67、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68、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

69、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

70、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

71、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

72、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

73、《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74、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

75、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

76、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

77、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

78、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79、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

80、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

81、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

82、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83、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

84、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

85、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 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86、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

87、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

88、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 《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

89、 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90、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

91、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

92、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

93、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 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

94、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95、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 语叫做“赞哈”。

96、 赞哈:傣族曲种。

97、“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

98、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

99、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00、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1、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102、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

103、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 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

104、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105、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

106、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

107、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

108、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

109、“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

110、在傣语中 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本领的善良人。

111、佛教徒则把这些故事说成是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

112、阿銮故事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个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

113、 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14、《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结构均有变化。

115、长诗加强了召朗玛对十头魔王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116、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

117、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

118、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119、 八、傣族的音乐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120、 民间歌曲:傣族民间歌曲有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121、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

122、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

123、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 两种。

124、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结束。

125、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126、 叙事歌: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事歌)、“喊暖轰”(流水歌 )、“桑烘”(凤凰情诗调)、“拽”、“索”、“森”等。

127、喊秀为绿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地。

128、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

129、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德宏瑞丽地区。

130、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

131、桑烘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唱本流传。

132、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 。

133、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县边境孟阿地区。

134、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

135、索的音乐较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

136、森的旋律性强,多为羽调式。

137、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138、 悲歌: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海赛篾”、“喊玎”、” 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

139、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

140、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

141、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旋律似宫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 的下滑音。

142、喊玎,意为玎琴歌;喊蹩,意为口弦歌。

143、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144、 宗教歌: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 、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经慢调等。

145、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

146、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

147、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等。

148、 歌舞音乐:歌舞音乐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

149、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伴奏。

150、 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

151、音乐轻快活跃,多为徵调式。

152、 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带,分跟鼓调(喊本光)及 跟鼓说唱调(喊盏光)两种,二者音乐近似,前者用宫调式,后者用徵调式;歌唱与舞 蹈穿插进行。

153、 十二马调:傣语称”喊马细双“,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

154、由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中的生产活动。

155、曲调抒情,多为商调式。

156、 依拉恢: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各地。

157、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

158、唱词基本是3字句,音乐质朴,多由羽调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

159、 说唱音乐:主要流行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

160、傣族人民在逢年过节、 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活动时,都邀请民间歌手到场演唱助兴。

161、这种半职业性艺人在西双版纳称”赞哈“,在孟连称”窝甘“。

162、各地流传的曲调有” 赞哈调“、”窝甘调“、”孟连调“等。

163、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

164、由于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故乐句数量及长短也不固定;乐器伴奏常与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

165、 戏曲音乐: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

166、傣剧包括多种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

167、20世纪50年代以来,傣剧吸收了多种傣族民歌和舞曲,丰富了唱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168、傣剧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反复。

169、由于唱词字数可多可少,因此唱腔乐句长短不一。

170、过去,傣剧只用小堂鼓、锣、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及西洋 管弦乐器,组成新型的傣剧乐队。

171、 民族乐器:傣族的民族乐器有属于吹奏乐器的有筚、葫芦箫 、竖笛、木叶等;弹拨乐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乐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击乐器有象脚鼓、光隆、光边、光邦、镲等。

172、 芒锣:傣、佤、壮、景颇、德昂等族的打击乐器。

173、流行于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

174、芒锣形体圆厚,用响铜铸成。

175、锣面低,中心有乳头凸起。

176、锣边有穿皮条的孔两个。

177、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执槌击奏。

178、也有将大小不同的录组成编芒,挂在木架上击奏的。

179、多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180、 九、傣族的舞蹈 象脚鼓舞:流传于云南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

181、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

182、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

183、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

184、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短象脚鼓以灵活腾跃著称,有斗鼓、赛鼓等竞技内容。

185、象脚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节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脚鼓领舞。

186、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

187、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

188、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

189、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

190、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

191、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

192、后来,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脚鼓、芒锣等伴奏。

193、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

194、 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

195、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

196、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

197、花环舞中的花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

198、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

199、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200、 大鹏鸟舞: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

201、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

202、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

203、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

204、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

205、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

206、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

207、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

208、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

209、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10、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211、 十、傣族的美术 傣锦:傣族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纺织品。

212、傣锦是以苎麻为原料的色织物,纹样为几何图案,用挑花方法织制。

213、傣锦利用腰机织成。

214、织幅不宽,长度也有限,以较细的苎麻线织成平纹作地组织,以较粗的苎麻纱经染色作彩纬织入。

215、在平纹部分不起花纹,而在使用色纬时纬浮显色于织物表面。

216、傣锦常使用小方块组成的菱形回纹。

217、在大菱花纹转向时则往往又换用另一色的彩纬,因而在织物表面上常随菱形花纹的斜向转换而调换色调。

218、色调要求和谐,以棕色和黑傣锦纹样色调配。

219、傣锦用挑花方法起纹,织物表面出现大量的浮纹起花。

220、整经后的经纱均绕于木辊上,然后穿入分经辊、线综,而纬纱卷于小纡管上。

221、织布时可以将卷有经纱的木辊挂在架上,展开经纱,在经纱上已绘有花型,织锦时只需在提综时一梭按平纹织入,另一梭则在织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经纱,而后用双纬色纱一次织入双根有色纬纱。

222、打纬则用打纬刀压紧纬纱。

223、用这种方法不适于生产过宽过细密的织物,花型也不能过于复杂。

224、傣锦质地坚牢硬挺,花型美观,多作被面或装饰用。

225、由于傣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工艺美术装饰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226、 十一、傣族的建筑 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上的竹桥最为有名。

227、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

228、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既有南亚艺术风格,又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

229、佛塔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亭阁式、金钟式等,塔也分单塔、双塔、群塔。

230、群塔大都是中间为一大塔,周围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众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壮观。

231、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232、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

233、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234、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

235、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

236、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

237、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

238、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阳避雨作用。

239、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

240、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241、 十二、傣族的娱乐 丢包:丢包不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也是它们选择对象、寻觅情侣的一种方式。

242、每当傣历新年来临之际,姑娘们就精心地用花布条拼制成一种多菱形的布包,包内装满绵籽,四角缀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绳,包上还绣有各色花纹。

243、这就是姑娘们的爱情信物——花包。

244、丢包时,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广场的两边,用包互相扔掷。

245、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罚,男的接不到,把袋里的钱输给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饰物输给男方,男的取到了胜利品,排到家里陈列着,但并不就据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还给女方。

246、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请宾客丢包盛会。

247、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极尽妍丽的装饰了来到广场上,总得有五六十人。

248、每人提着一个棉籽包,由一个年长的做领队,提了一蓝鲜花,外客带着许多铜币到广场上应战,两阵对立,中间间隔不到五丈地。

249、傣族姑娘们不等你阵脚扎稳,五六十个棉籽包便纷纷地投过来,当然大半数是落在地上,于是输了,一群女将争上来领赏,每人发给铜元三枚。

250、再对阵,客方照样把棉包丢过去,她们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鲜花。

251、这样,待铜元都输光了,鲜花也散完了,方始满足地放你会赴席。

252、 泼水: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

253、泼水节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

254、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担清水来浴佛。

255、浴毕,以水灌花。

256、男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

257、在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人们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258、 赛龙舟:每年端阳这一天,傣族都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时,用平时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驾驶,在江而上作速度竞赛,数百里内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两岸围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259、优胜者会得到奖品。

260、 火灯:火灯傣语叫“贡菲”。

261、泼水节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灯放入天空。

262、放火灯是泼水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传说佛教传入西双版纳时,与原始宗教争夺传教权,佛教用火灯与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赛谁升得更高。

263、比赛结果,火灯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胜利,火灯便流传开来。

264、后来,放火灯却变成傣家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把钱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灯底部,让火灯把这些东西带到天上,同时把人们死后的灵魂也带到天上去。

265、今天,傣家人又赋予放火灯新的内容,它是带着傣家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飞向天空。

266、 火灯是用棉纸糊成的,一盏火灯要几百张棉纸才能做成。

267、火灯的底部不糊,用几十斤重的棉线绕起来做灯芯,灯芯用植物油浸泡透。

268、放火灯时,先用竹竿把未充气的火灯撑开,然后点燃灯芯。

269、灯芯点燃后,热的气流就把干瘪的纸袋式的火灯涨得鼓鼓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气球,这时,只要抓住火灯底部的手一放开,它就像氢气球那样徐徐上升上。

270、质量好的火灯,可以连续在空中运行几天几夜,从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271、 十三、傣族的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

272、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273、女装用色彩鲜。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